用绣花功夫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兰州城关黄河大桥(东、南、西)地下人行地道工程建设纪实
| |
兰州,这座以河而兴的城市,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沁润了千百万人的心田,浸绿着这座城市每一寸山梁和空地,黄河不但打造出了百里城市风情线,而且经过鸿蒙亘古的积淀,创造出了一座具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同时,因受“两山夹一河”的地形影响,市区整体东西狭长,南北极窄,最窄之处不过5千米左右。东西走向的南滨河路作为城市的主干道之一,承载着这座城市最繁重的交通压力,然而地理形势的局限,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交通压力陡然而生,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和群众获得感。 以市民广场周边为例,位于黄河风情线核心景区,既是市民日常休闲锻炼、文化旅游的好去处,也是衔接城关中心片区、盐场片区的连片区域,随着时代进程的高速发展,周围商业发达,学校、银行及商铺密集。同时该区域还涵盖着兰州市的主要交通道路(南滨河路、静宁路、金昌路等),道路承载能力接近饱和,人流车流十分密集。 兰州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突出山水共生的生态环境和独特魅力的城市风貌,彰显美丽青山绿水、悠久历史底蕴、独特文化脉络、奋进时代新篇的城市新貌,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要求以绣花功夫做精做细做实兰州城关黄河大桥(东、南、西)地下人行地道工程(以下简称“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旨在提升该区域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周边环境,整体提升改善该区域宜居宜游水平,塑造中心城区北门户新形象,将该区域打造为我市黄河风情线景观走廊上的优质名片和璀璨明珠。 兰州建投基础设施公司、中铁十八局三公司、金城监理等建设者们,精心谋划、精细部署、精准实施,克服场地狭小、组织协调繁杂、水文地质复杂、各种管线交错等困难,创新方式方法,苦干实干加巧干,以绣花功夫在“螺狮壳里做道场”,做精做细做实安全文明施工、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为全市人民交上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 统筹谋划,攻克场地狭小、组织施工难的问题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匠难行无具之工”,而 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没有“施展拳脚”的场地用来组织施工,同时,建设场地不能占用行车道,建设围挡范围仅能保证人员及小型机械出入,建设过程中还需保证行人车辆安全通行等要求,这无疑给建设者们出了一连串的建设难题。 地下通道暗挖施工(1) 怎么办? 建设者们在建设之初,就同频共振、齐商共想,创新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通过虚拟建造、施工模拟等手段,从精细化施工措施入手,合理布置施工作业面材料、机械堆放位置,选取小型适用的施工机械(如小型挖掘机)。面对地道各出入口作业面材料堆放场地均不足10平面米,既要满足现场施工材料的堆放,同时不能影响机械使用和土方外运的状况,施工单位中铁十八局三公司切实加强科学管理,采用自制小型车辆二次转运,狭小地段组织施工人员采用肩挑背扛的方式来运转材料,发扬了“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铁道兵精神。 地下通道暗挖施工(2) 这个过程除了运用大量人力外,对施工组织更是一个考验,既要满足材料的进场使用,又不能耽误土方外运。中途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将影响次日的施工计划。建设者们在土方外运过程中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因下雨天兰州市建筑垃圾填埋场将不收纳渣土),动态掌握夜间降水情况,先行将渣土二次转运至临时堆放点,以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影响次日的开挖施工。 尤其是自2018年7月项目进入攻坚期以来,中铁十八局三公司的建设者们,更是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全力以赴推进工程进度,确保项目按期保质完成。 交叉作业频繁,施工协调组织难度大 施工区域管线密布,各类管线迁改作业与主体施工相互交叉影响,严重制约工程的顺利进行。 各类雨污水管线交错 以新建梯道与既有管线冲突为例,管线迁改线位在新建梯道结构上方,新管道建成前原有线缆都需要保护,影响开挖作业面施工,如何有效地破解此建设难题?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建设者们对梯道结构进行保护性施工,采取人工开挖方式,先将梯道结构完成,同时协调新建管线单位立即组织施工,积极协调对接各管线产权单位,确定迁改时间,并据此动态倒排工期,做到了一天也不耽误。在弱电、雨污水、燃气、供水等管线交叉迁改过程中,科学安排主体工程施工作业面,做到了哪里有施工点,就突击哪里,哪里需要迁改,就全力配合迁改工作,确保了主体施工与管钱迁改同步谋划部署、开展推进,各施工队伍均有序完成了工作任务。 捋清地下老旧管网,努力协调管线迁改 城市地下管线犹如城市的“血管”,要在城市主城区对埋藏在地下多年、错综复杂的管线“下刀”,难度可想而知。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图纸,建设者们在进行管钱钎探时发现现场情况与图纸管位多处不符,未标明管线众多,尤其是雨污水管道和老、旧管线埋设深、繁多且复杂,施工场地狭小,施工难度极大。通常情况下的迁改工作是将红线范围内管线另找一处管位迁移出去,但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为“回”字形设计,涉及迁改路径、深度等制约因素更是复杂多样。 东地道避让电力管廊 例如雨污水管线为重力流管线,迁改后需保留一定的坡度,同时管线迁改的路径因地道结构原因,迁改距离长,相关资料的翔实度却不足以作为参考。 为此,建设者们前期做了大量细致有效的摸底工作,中铁十八局三公司先是回溯现场内近百个井盖内雨污水管的走向,通过投放环保可降解彩色材料,摸清各管线的走向、水量、汇合点等;其次,让测量人员通过携带防毒面具,深入各个井口,实测管底标高位置;最后,结合实测资料,理顺各管线间的上下游关系及标高位置,为管线迁改工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可用的数据,而这仅仅是施工的第一环节…… 整个地道项目需要迁改的雨污水管道共计22道,涉及不同管径、不同材质、不同年代的各种类型,这些都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进行数据采集。 弱电管线众多 而在新建雨污水管道过程中,因为标高控制十分严格,为确保安全、质量及进度,全体建设者技术人员严防死守,一直盯守在顶管作业掌子面施工现场,以确保顶管的顺利接头。面对掌子面空气稀薄、作业面狭小(仅能蜷缩在管径1.2米的管道内)等不利因素,技术人员迎难而上,宁可自己吃点苦,也要确保管线迁改工作顺利有序推进。 弱电管线的迁改,项目涉及移动、电信、联通、广电、军缆、传输局、73局、中人等多家单位管道,共计26道管线约100余条线缆。因管线重要程度高,涉及用户广,审批流程较长。建设者们不等不靠,经协调后先行将管线开挖出,加以安全防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委派专职安全员确保管线顺畅,在管线附近全部采用人工开挖方式,虽然施工成本有所提升,但施工进度得到了保障,也将管线迁改对项目施工的影响降到了最小。 黄河岸边的“苦恼”——复杂的水文地质特点导致作业风险性陡然升高 波涛汹涌的母亲河水向东奔流而去,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仅有靓丽的黄河风情线,也给临近黄河的工程项目建设带来了些许“苦恼”。 第一个“苦恼”——地质水文面高 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作为临近黄河的工程项目,施工作业面虽然高于黄河河床,但工程地下施工所在的区域存在多条上层滞水带,开挖6米左右就能探及地下水。若按照常规工艺,采取降水井、水泵排水等方式获得作业面开挖条件,会导致开挖风险激增。 施工面渗水 地道抽水作业 持续高涨的黄河水位 建设者们科学研究、反复论证,为确保项目加速安全有序稳步推进,施工单位对开挖作业面采用了注浆加固的方式,并根据水文地质情况选择了水泥浆、双液浆等不同类型的注浆剂。 地下通道喷射混凝土支护 第二个“苦恼”——围岩强度不均匀 在施工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掌子面以杂填土、砂卵石为主,土质松散、粘结力差,且地道属于浅埋暗挖,覆土层仅3米,在开挖过程极易导致土体扰动,进而出现溜塌危险。设计单位虽然也充分考虑了实际情况,地道开挖工艺拟采用地铁上常用的CRD法(即预留核心土的方法,遵循"小分部、短台阶、短循环、快封闭、勤量测、强支护"的施工原则),将大断面隧道分成4个相对独立的小洞室分部施工。但实际情况是,每一个独立部分因为施工作业面狭窄,机械无法施工,必须全部采用人工开挖的方式,掌子面上仅有3米的覆土层,在不影响正常交通秩序的前提下进行施工,工程难度巨大。 掌子面砂卵石土层 锁脚锚管施工 为保证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地下施工区域上方既有道路行车安全,同时保障洞内施工人员的安全,建设者们邀请各方专家为建设难题把脉寻方、出谋划策,决定采取在东、西地道开挖作业面上方增设钢便桥,进行加固,最大程度的力戒安全事故的发生。 事实证明钢便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项目施工区域内,雨污水管线因埋设时间过于久远,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现象,致使周边土地流失严重,掌子面因流陷性黄土地质特点,致使不同程度的塌方十余次。钢便桥就如同“顶梁柱”一般为施工人员多戴了一顶“安全帽”,为工程作业撑起了一片安全区域,有效控制了塌方面的范围,确保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无安全质量事故发生。 钢便桥施工 “拦路虎”挡不住建设者们前进的决心和勇气 孤石是花岗岩球状风化体的俗称,强度可达到100兆帕以上,埋藏分布、大小体积也很随性,很难通过地质钻探探明具体情况,是施工过程中最令人头痛的“拦路虎”,在使用盾构施工的项目中也是建设者们眼中的一个“天敌”。在东地道开挖过程中,就“巧遇”了这么一个“大家伙”。这块“不速之客”,体积大,强度高,使用普通风镐凿除难度极大,且周围地质又为松散土质,爆破方法并不适用。 难度陡增,初心不改。建设者们对孤石硬度体积及应对方法进行了综合考量、科学研究,及时更换了开凿设备,并辅以采用膨胀剂等手段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挡在建设过程中的一块“大石”被如期破解,建设者们面对复杂多变情况下,有效推动建设进度的决心和勇气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蛙人”水下作业,破解施工难题 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新、旧雨污水管碰管作业中在全市首次采用了蛙人施工。传统的碰管作业,一般采取“大井套小井”的方式,该方式工艺简单,安全性高,缺点是工期较长,占地面积较大。鉴于该项目的施工场地狭小及迫切性,传统方法并不适用。施工单位决定尝试“蛙人”水下碰管方式,在兰州市工程建设中实属首次。 这种施工方法的优点极为明显:无需新建碰管作业井,占地面积小,施工速度快,但同时也对作业人员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并且面临着更大的施工风险,因为一旦在污水管中作业人员装备发生渗漏,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进度,中铁十八局三公司特意从外省邀请了该项作业经验丰富的队伍,碰管过程中,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蛙人”,他们首先要对废除管线进行封堵,再潜入污水管中,在水下砌筑挡水墙,周围的污水能见度几乎为零,水流压力巨大,“蛙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在水里一泡就是两个多小时,高效完成了所有管线的碰管作业任务。 “蛙人”准备进入污水井施工作业 “蛙人”水下作业 和谐共建“零投诉”施工现场 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周边居民和单位对工程建设的支持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工程开展的顺利与否。因为,城关黄河大桥东地下地道工程需要在甘肃省教育厅大楼门外进行施工,项目施工围挡紧挨着省教育厅大门。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建设者们与省教育厅积极沟通,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提前做方案,有效提供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甘肃省教育厅全心全意以实际行动支持兰州市城市建设,不仅同意施工中临时围挡的请求,同时在施工用水、工程车辆出入、施工不可避免的噪音影响等方面也给予最大程度的宽容谅解,使得工程建设得以顺利推进。诸如此类帮助和支持项目建设的群众、单位比比皆是,为和谐共建“零投诉”施工现场添砖加瓦,也诠释践行了“你的城、他的城,我们大家的城”的共建共享理念。 省教育厅门前施工 现场文明施工 后 记 为实现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的如期开通,建设者们用辛劳和汗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风险。对于这座美丽的西北重镇来说,城关黄河人行地道项目的建成使用,彻底解决了静宁北路、金昌北路与南滨河路人车混行的状态,提升道路通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优化城市交通环境。对于兰州市的广大市民来说,行人过马路时不用再胆战心惊,和车辆比速度;车主们再也不用因为有个别行人违反交通规则强穿马路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为路面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提供一份坚实的安全保障。对建设者来说,项目的建成通行永远不是终点,而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当广大市民对人行地道开放通行表达出比较满意,部分周边群众甚至表示陈赞时,建设者们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们已经收拾好了行囊,迈向了新一轮的征程。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建设者们一路行来,也多次在心中复盘推演,是不是在整合各方力量上还存在不足,是不是在运用新手段、新技术上还不够大胆,是不是在协调沟通上还有所欠缺……并将这些所思化成所得,不忘初心、善作善成,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走弯路,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群众所想、社会所盼、领导所托。 这座城,因为有这样朴实、真诚的人民群众而美丽;这座城,因为有这样初心不改、任劳任怨的建设者而鲜活。他们用初心谱蓝图、用精心谋实篇、用匠心抓落实。他们在烈日阳光下的辛勤汗水、在孤冷黑夜下的隐忍坚守,终将在春花、夏蝉、秋实、冬雪的年轮中,谱写出新时代、新作为、新发展的壮美诗篇。
| |